面对一片乱象,人们不禁开始质疑,国际社会是否还能重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精神与决心。
当守军快要支撑不住时,海面突然刮起了猛烈的大风。清代末叶,政局已经由盛转衰,捻军、太平天国、回民起义等乱象四起,不久后清朝便告灭亡。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8月7日夜,西风更强,英军趁势派出8艘火攻船突袭,西班牙舰船损失一半以上,英国大获全胜,彻底消除了西班牙舰队对英吉利海峡的威胁。日本人以石墙为掩护,激战一个多月。对于气候变异,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科学界不断提出警告和预防方案。1274年,忽必烈派出一支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遭到日本武士的顽强抵抗,在撤回朝鲜的途中,遭遇一场台风,很多舰船沉入海底。
公元600年至1100年,是中华历史的第三个温暖期。9月23日拂晓,波斯王薛西斯命令600余艘巨舰驶入萨拉米斯海峡,准备消灭希腊舰队。具体建议如下:禁止新(扩)建煤化工项目,不再建设向上述地区增加煤炭运输能力的项目。
十二五各省规划GDP平均增速为12%,全国煤炭消费量增长18亿吨,煤电机组装机容量增长4亿千瓦,电(热)煤增长10亿吨。东部地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1%,但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59.5%,单位面积的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8倍,单位面积的SO2、NOx排放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和3.7倍。其次,要优化能源结构,以清洁、低碳能源满足区域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三,要推进煤炭的洁净化利用,扩展区域煤炭消费的容量空间。
具体到不同区域,目前东部地区单位面积的煤炭消费达到1116.8t/km2、SO2排放达到 7.39t/km2、NOx排放达到8.33t/km2,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应强化区域环境准入标准、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促进高耗能企业节能和实施能源结构调整。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绿色中国人物特别奖以及国家和部级科技奖共17项。另一方面,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及可用水资源量又对煤炭消费总量、结构与布局构成约束。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贵州、四川、重庆、广西酸雨严重,煤炭含硫量高,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支持煤炭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PFBC(增压流化床燃烧)等先进发电技术,大力发展煤直接液化、煤气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等煤炭高效低碳清洁转化技术,探索煤炭高效低碳清洁转化技术与碳封存技术的集成模式。
实施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分配与排污交易,促进排污者自觉开展节能减排。那么,煤炭生产与消费量的增长可能带来哪些环境影响?王金南:首先,煤炭消费的高增长带来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且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和NOx排放量的迅速增长,机动车污染与燃煤污染相结合,导致东部地区大气污染呈现出复合型特征,表现为大气氧化性增强,光化学污染威胁增大,大气能见度下降,灰霾天数不断增加。最后,煤炭的粗放式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总之,最大煤炭消费总量与污染控制目标以及削减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是一个相对的约束总量。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煤炭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综合考虑煤炭资源开采条件、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煤矿安全、运输条件和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科学的煤炭生产能力应在34亿~38亿吨左右。
因此,西部地区的煤炭消费要综合考虑这些环境因素,在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推动企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提高达标排放率的前提下,实现适度增长。点击三焦点关注 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制约因素关键思路 国家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对煤炭消费总量有显著的约束作用记者:如何有效减少和控制煤炭消费量,最终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王金南:为了实现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最大限度地减轻能源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我国必须实施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坚持节约高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原则,努力构建能源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物排放少、生态环境影响小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
最后,要完善环境标准与政策体系,强化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倒逼机制。在水资源胁迫区如锡林郭勒、赤峰、通辽等地,制约煤炭开发的主要因子是水资源和干燥指数。[page]对于中部地区,其单位面积煤炭消费达到278.73t/km2、SO2排放达3.59t/km2、NOx 排放达到4.05t/km2,低于东部水平,高于西南与西北的水平。此外,贵州、内蒙古、云南、重庆、新疆、广西、甘肃、陕西都有SO2污染较重的城市分布。其次,煤炭消费的不均衡导致区域性环境问题凸显。若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比例提高到56%,电力行业SO2和NOx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到80%和60%,非电力行业吨煤SO2、NOx排放强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25%和5%,则煤炭最大允许消费量可以提高到42.2亿吨。
《中国环境政策》等7个国内外杂志的主编和编委。大量的煤炭消费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
除了增加石油、天然气供应外,还应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在妥善处置生态保护与移民安置关系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在妥善处置与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关系的基础上推进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与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如果吨煤SO2、NOx排放强度以及机动车NOx排放量均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加严,最大煤炭可消费量将呈下降趋势。
我国东部地区单位面积煤炭消费量和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均远高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空气污染问题也最为严重。继续推行脱硫电价政策,考虑将脱硝、高效除尘改造、脱汞纳入环保电价政策之中,建立环保综合电价体系。
为什么对话?目前高煤价已导致火力发电企业经营困难,迫使部分煤炭用户从国外市场进口煤炭,巨额的进口带动了国际煤炭价格的上涨,而中国的煤价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此前,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全国煤炭会议上也要求煤炭行业加强行业自律,稳定市场价格。调整新建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以区域特征污染物细颗粒、臭氧等代替城市特征污染物SO2、NOx和颗粒物等,以大气环境容量为基础,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严格控制其他行业煤炭消费总量。其次,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一定的前提下,煤炭利用水平越高,则吨煤排污系数越小,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对煤炭消费总量的约束作用越弱。
区域空气污染严重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所在省(区、市)原则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率先调整和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因此,要解决目前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在深挖减排潜力的同时,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量,争取实现煤炭消费零增长甚至是逐步递减。
从目前各省上报的规划方案来看,十二五高耗能产业增长势头仍然不减。总体上来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未来能源发展长期、关键的制约因素。
若机动车NOx排放量保持不变,随着NOx总量控制目标的加严,煤炭消费过程的NOx排放量所占比例将越来越低。点击二焦点关注 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原因关键思路 煤炭消费量增速过快将加大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不从严控制区域煤炭消费增长幅度,就无法控制污染物新增量,进而导致区域主要污染物持续削减的目标难以为继记者:过去的污染减排主要是关注末端污染治理。
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区域煤炭消费量的增长,需要建立在现有污染排放的削减和实施最佳可行技术的基础上,如在区域污染较重城市中布局煤炭消费项目需特别慎重。设立能源消费天花板政策、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仅是解决中国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由于煤炭消费量比例过高,我国SO2、NOx和大气汞排放量高居全球首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低于美国。
完善高耗能企业差别电价政策,遏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具体来说,在黄土高原水土交互胁迫区如延安、咸阳、铜川、榆林、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通辽、赤峰、乌海和呼兰浩特等地,制约煤炭开发的主要因子为水资源、土地强度、干燥指数、水土流失和地表自然覆盖。
据估算,2005年我国吨煤开采造成的综合经济损失为43.5元,吨煤消费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损失分别为82.1元和60元,合计吨煤生产和使用的综合经济损失为 185.6元,占2005年商品煤平均价格(270元/吨煤)的68.7%。在生态功能胁迫区如呼伦贝尔,煤炭开发的主要制约因子是生态服务功能。
钢铁行业实行不增产煤降低原则,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建设新增产能项目,通过大力发展余压、余汽、余热发电技术,逐步取消燃煤锅炉。这些地区原则上不应新建燃煤发电电站或企业自备电站,扩建和改建燃煤机组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